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

大堤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 眺望點(Turnouts)

封面照片:牛軛彎眺望點

Turnout在英文中有避車道或迴轉道的意思,大堤頓國家公園的道路上有很多不同名字的避車道,也規劃了一些停車格,所以我認為這些避車道應該也有讓遊客能從各角度欣賞堤頓山脈的功能,因此接下來我會翻譯為眺望點,我認為翻譯起來較好聽。

牛軛彎眺望點(Oxbow Bend Turnout)
由google地圖可看出大堤頓國家公園的牛軛湖還不算是完全的形成,它和主要河道還有一邊相連,或許再過一段時間就會形成真正的牛軛湖。

牛軛湖形成的原因如下圖,一開始彎曲的河道在轉彎處侵蝕力較大,久而久之兩個轉彎處被侵蝕到貫通,水流就開始走最短距離不轉彎了,在牛軛的兩端開始沉積作用,沉積一段時間後原本河道的彎曲部分徹底脫離主河道,最終形成牛軛湖。

形成牛軛湖後,因為水面靜止而變成動物喜歡的棲息地,所以在這裡很容易看到野生動物。2016年秋天去的時候,植物的葉子也開始變黃,搭配河面的倒影,整個景色如詩如畫很有意境。





坑洞眺望點(Potholes Turnout)
圖片中在兩群樹木中間的是聖約翰山(Mt St John),而左方的那塊是大堤頓山,也是大教堂群(Cathedral Group)的位置(文章後段會介紹大教堂群)。


聖約翰山(Mt St John)

大教堂群(Cathedral Group)

莫蘭山眺望點(Mt Moran Turnout)
莫蘭山結合了所有堤頓山脈形成的地質力量:由變質片麻岩(metamorphic gneiss)組成;被花崗岩和輝綠岩(diabase)岩脈切開;山頂是沉積的砂岩組成;最後是有冰河在其周遭。火成岩和花崗岩是北美最古老的岩石,分別有27億和25億年,這兩種岩石是堤頓山脈的核心成分。

大約在900萬年前開始,地殼沿著64公里的堤頓斷層被撕裂為兩塊,西邊的這塊被抬升形成堤頓山脈,東邊的則是向下移動形成現今傑克森洞(Jackson Hole)所在的位置。莫蘭山上的砂岩是5.1億年前存在於此的大海底部所沉積,被西邊的岩塊提升到山頂,距離現今傑克森洞有1830公尺左右的落差,而東邊岩塊的相對應砂岩位置則是在傑克森洞地底7300多公尺,表示東邊岩塊下沉的速度是西邊岩塊上升速度的4倍左右。

2011年和朋友一起去大堤頓國家公園時天氣很好,在莫蘭山眺望點拍到一張不錯的全景圖,給大家看看天氣好時的景色。

下圖則是將所有的山脈名稱和高度都標上,希望大家之後有機會去大堤頓國家公園時可以認出每座山峰。

下圖則是在傑克森旅館外拍的莫蘭山,給大家一個近距離欣賞它的角度。

垂直的黑色岩脈是7.75億年前岩漿向上灌入岩石縫隙後,冷卻凝固為黑色的輝綠岩所形成,後來因為地殼抬升且周遭的火成岩逐漸被侵蝕而裸露出來。

聖約翰山

山景眺望點(Mountain View Turnout)
在這個眺望點可以看到正中心是聖約翰山,左邊是大教堂群,右邊則是莫蘭山。


大教堂群眺望點(Cathedral Group Turnout)
大教堂群指的是蒂威諾特山(Teewinot Mtn)、大堤頓山(Grand Teton)和歐文山(Mt. Owen)的合稱。下圖因為陰天山頂都被遮住,大教堂群是在左邊偏黑色的山脈,而右邊較黃的山是聖約翰山的山腳。


在大教堂眺望點有個解說牌講解堤頓山脈的斷層。而其中的聖約翰山腳下可以明顯看出斷層留下的懸崖(位置以紅字標示在下一張照片),這個懸崖是在大約14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後,數個芮氏規模7.5以上的大地震將地表撕裂所產生超過22公尺的落差而成。

仔細看懸崖可以發現經過長時間的侵蝕,懸崖已經變得沒有那麼陡峭。

後來還有去堤頓冰河眺望點(Teton Glacier Turnout),不過就像上面大部分的照片一樣,山頂都被厚厚的雲層壟罩,心想即使拍再多也沒用,就放棄把所有的眺望點都拍完,希望下一次有機會再去時,能像2011年去的時候一樣有好天氣,把所有眺望點看到的堤頓山脈都拍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