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7日 星期六

20th California Mission - San Rafael Archangel

2018.02.22
大天使聖拉斐爾教堂是21個教堂中,三個以大天使為名的教堂之一,他名字的意義為"療癒之神",所以很多醫院會以他做為守護神。

大天使聖拉斐爾教堂本來只是聖方濟各(San Francisco de Asis)教堂的附屬醫院,因為聖方濟各教堂所在的區域全年氣候潮濕、多霧風也大,導致在那生活的印地安人很容易生病,所以神父想要找一個陽光充足,較適合居住的地方安置這些病人。最後他們找到在教堂北方,橫跨舊金山灣一個東邊有山丘的地點建醫院。

當時醫院由四個神父納西索.杜蘭(Narciso Duran)、拉蒙.阿貝拉(Ramon Abella)、路易斯.吉爾/塔波阿達(Luís Gil y Taboada)維森鐵.薩利亞(Vicente Sarría)在1817年12月14日建立,選了療癒之神聖拉斐爾做為守護神,也以他的名字為醫院命名。成立當天,有26個印地安人受洗,200多個印地安人願意遵循神父的信仰指導,一年之後,附近歸化的印地安人加上病人,有大約300個印地安人住在這裡。

做為附屬醫院,這裡的建築不像其他教堂宏偉,只有一棟長27公尺,寬13公尺的建築,被分做醫院、小教堂、商店和神父的住所。這裡也不像其他教堂有鐘樓,只有掛在門前木框上的鐘,也沒有像其他教堂一樣建成四合院。

醫學知識較豐富,也很會多種印地安語言的吉爾神父後來被指派為這裡的負責人。到了1819年,在吉爾神父的關懷照顧下,生病的人都漸漸康復,不過吉爾神父卻開始疾病纏身,他因此被派到其他教堂休養,取而帶之的是神父胡安.阿莫洛斯(Juan Amoros,1773-1832)。阿莫洛斯神父不但學養豐富,也很受當地居民和印地安人的愛戴,他在醫院旁開墾葡萄園和果園,而且果園種出的西洋梨遠近馳名。此外,他還成立了一個造船廠,對來往隔著舊金山灣的聖方濟各教堂來說,是很重要的產業。由於阿莫洛斯神父對印地安人的關心照顧,依附的居民越來越多,因此在1822年時,醫院正式升格成教堂,1828年時,這個社區已經有1140人居住於此。

大天使聖拉斐爾教堂也和更北邊的索蘭諾的聖佛蘭西斯教堂(San Francisco Solano)一樣,肩負監視北方俄羅斯人在羅斯堡(Fort Ross)的活動,因此這裡是很多西班牙士兵前往北方的休息站,這些士兵也會為教堂站崗,防止未歸化印地安人的攻擊,當時有個名叫馬利安(Marin)的印地安人,本來被阿莫洛斯神父受洗成為教徒,但後來卻跟另一個叫昆丁(Quintin)的印地安人一起作亂,給神父製造很多麻煩,最終馬利安還是歸化並住在教堂直到1834年去世,因此加州命名此教堂所在的縣為馬利安縣(Marin County),而命名惡名昭彰的監獄為聖昆丁(San Quintin)監獄。


1829年2月,一直在預防的印地安人攻擊成真,歸化的印地安人組成一個人肉盾牌保護阿莫洛斯神父的安全,並將他藏在沼澤裡而救了他一命。在激烈的衝突後,教堂被嚴重損毀而必須重建,重建之後的教堂,發展仍繼續增長,但服務13年的阿莫洛斯神父,也開始生病,於1832年與世長辭。阿莫洛斯神父在這教堂服務的任期中,幾乎都是單獨一人負責所有事務,也讓此教堂周遭蓬勃發展,為感念他的貢獻,他被埋葬在此教堂。

1832年是大天使聖拉斐爾教堂的巔峰時期,可以生產70多萬公升的穀物和水果,養了5500隻牲畜。然而,墨西哥獨立後的法律替換了所有西班牙出生的神父,在1832年,墨西哥神父何塞.摩卡度(Jose Mercado)被指派取代去世的阿莫洛斯神父,也是一切災難的開始。在一次事件中,他認為有一群拜訪的印地安人偷東西而武裝周遭的印地安居民,卻攻擊另一群造訪的印地安人,造成21個人死亡,因為此事件,摩卡度神父被放逐到索勒戴德(Soledad)教堂,但他對大天使聖拉斐爾教堂周遭的社區傷害,已經造成嚴重影響。

1834年,西班牙教堂被墨西哥政府去神聖化(secularization),此時期管理上加州軍隊的是馬利安諾.瓦列霍(Mariano Vallejo)將軍,他在任職期間漸漸越來越了解教堂的運作,除此之外他很熟悉所有去神聖化法律的漏洞,其中一條為神父不再有權利管理印地安人,而印地安人的土地只要不耕作就不屬於他們的,因此瓦勒喬沒收了很多沒在耕作的土地做為他自己的私人財產,也接收了很多原本屬於教堂的器具和補給,甚至是印地安人也被他收管到他在索諾瑪(Sonoma)的牧場工作,他甚麼都沒留給教堂,連果樹和葡萄藤蔓全被挖起來種到他自己的牧場裡。

到了1840年,只剩下150個印地安人還留在這;1844年,教堂就完全被廢棄了;1846年以僅僅8000美元售出(但之後美國接收加州後,認為此交易不合法)。1846年美墨戰爭時,於年底美國軍隊隊長約翰.艾里蒙特(John C. Eremont)將此作為基地中心(1846-1848美墨戰爭,美國由於瓜達洛普-伊達爾戈條約獲得加州),1855年,美國政府歸還6.5畝的土地給教堂,此時教堂已經成為廢墟;1860年曾經多產的果園被流浪漢佔領;1870年,最後一塊教堂的黏土磚被移除以擴張城市聖拉斐爾。直到1909年,Native Sons of the Golden West這個團體的努力下,才在教堂的原址立一個鐘紀念。

在1949年於原址重建教堂的過程中,湯瑪士.甘迺迪(Thomas Kennedy)嫁接了當初教堂果園裡唯一剩下的西洋梨樹於此,用以紀念胡安.阿莫洛斯神父當初教化印地安人的努力。

從1817教堂興建到1861教堂被夷為平地,沒有任何的畫作描繪這座教堂長甚麼樣子,因此1949年威廉.藍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基金會捐款$85000重建時,到處尋找教堂原貌的畫作,最後採用菲力克斯.阿德里安.雷納德(Felix Adrian Raynaud)於1880左右所畫的明信片當作重建範本。而這張明信片也很像1877年,將軍馬利安諾.瓦列霍應他朋友愛德華.威雪(Edward Wisher)要求,所畫出來的素描。
菲力克斯.阿德里安.雷納德所繪明信片
馬利安諾.瓦勒喬和愛德華.威雪所繪素描
重建教堂時,牆壁用水泥做成,再用粉飾灰泥抹牆面,模仿當時用黏土磚所做的教堂。教堂內部則有描繪苦路(Stations of the Cross)的淺浮雕掛在兩側的牆上。

註:苦路指天主教的一種模仿耶穌被釘上十字架過程重現的宗教活動,也稱之為「拜苦路」,主要進行於四旬期間。17世紀時方濟會士聖利安納(St.Leonard Of Port Maurice)開始宣揚拜苦路的敬禮,最後在1731年教宗克勉十二世(Clement XII)確定14處地方為苦路地方和敬禮儀式,已故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重編拜苦路內容,重編內容包括了紀念主的復活。
左: 1-比拉多審判基督; 右: 2-基督背負十字架
左: 3-基督第一次被十字架壓倒; 右: 4-基督遇見母親
左: 5-西滿邦基督背十字架; 右: 6-聖婦為基督擦拭面容
7-基督第二次被十字架壓倒
8-背十字架的基督勸慰悲痛婦女們
左: 9-基督第三次被十字架壓倒; 右: 10-基督被剝掉衣服
左: 11-基督被釘十字架; 右: 12-基督死於十字架
左: 13-聖母懷抱基督屍體; 右: 14-基督被埋葬

中間雕像是大天使San Rafael; 左邊是聖母(Virgin of Guadalupe); 右邊是聖約瑟夫(Saint Joseph)



教堂旁邊有間小小的博物館和紀念品店。

教堂最古老的鐘,神父阿莫洛斯於1820年製作並放置於此,現在外面掛的三個鐘都是仿製品


現今聖拉斐爾教區的教堂於1919年興建在此間樸素教堂的隔壁。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06th California Mission - San Francisco de Asis (Dolores)

2018.02.24
因為舊金山市區很難停車,所以我那時把車停在旅館,搭舊金山市區的捷運"ba"到16th St Mission這一站再走路過去。

為了保護舊金山灣區入口的小薄荷島(Yerba Buena),這座教堂是在塞拉神父的指示下建立,在1776年6月,塞拉神父派佛蘭西斯可.巴羅(Francisco Palóu)和佩德羅.貝尼托.坎邦(Pedro Benito Cambón)神父,由西班牙海軍上尉何塞.華昆.莫拉加(Jose Joaquin Moraga)帶隊從蒙特雷(Monterey)前往教堂附近的區域,並由一位印地安人翻譯陪同,一路上的印第安人第一次看到如此大隊人馬,加上對從來沒看過的乳牛充滿興趣,一行人在路上備受禮遇,到3個月前由胡安.巴帝斯塔.安薩(Juan Bautista de Anza)先遣隊命名的七苦聖母河(Arroyo de Nuestra Senora de los Dolores)畔紮營。

美國簽署獨立宣言的前5天,也就是1776年6月27日,巴羅神父正式決定教堂的興建地點,在臨時搭建的營地舉行彌撒,城市"舊金山(City of Saint Francis)"之名正式成立(美國獨立時只有東部13州,此時的加州還是西班牙殖民地)。而3天前,莫拉加上尉也帶隊到教堂西北方5公里處建立軍營,並成為第一任舊金山軍營長官,於1785年7月13日去世。

直到1776年10月9日,當教堂所需的文件抵達,才開始正式興建,並於1791年4月3日完工,期間巴羅神父換了5次地點,直到1785年才確定現今教堂的地點。教堂的長34.74公尺,寬6.7公尺,黏土牆厚1.2公尺。原始支撐屋頂的紅木至今還在,外層用皮革綑紮。
註:塞拉神父在1784年過世,巴羅神父回卡梅爾教堂接任成為加州教堂的總負責人。

在西班牙人到來之前,印地安人為了避免舊金山的濕冷季節,並未在此定居,教堂建立後,西班牙神父要求他們要在此定居,但因為濕冷、士兵對他們的掠奪和對岸更吸引人的生活,使得很多印地安人逃跑,光在1796年這年就有200人試圖逃跑,士兵常被派去抓他們回來,而那時的神父蘭達耶塔(Landaeta)對他們又很殘忍,導致日後這區域的印地安人和聖方濟會神職人員的衝突。

1805年麻疹爆發,奪走了數百名印地安人的性命,加上潮濕氣候也導致很多印地安人很容易生病,所以神父拉蒙.阿貝拉(Ramon Abella)想要找一個陽光充足,較適合居住的地方安置這些病人。1815~1816年又發生大規模流行病後,神父在1817年12月14日找到在教堂北方,橫跨舊金山灣一個東邊有山丘的地點建醫院,就是現今的聖拉斐爾教堂

這裡的人口在1810年左右超過1000人,但大部分都是從別地方過來的移民,到了1820年大約爬升到1200人,但隨後幾年急速下降,大部分的人都移到北邊或舊金山灣對岸,使得這座教堂的人口只剩下200多人。

在墨西哥獨立後的1822年,英國人威廉.安東尼奧.理查森(William Antonio Richardson)搭乘捕鯨船獵戶座號抵達舊金山,1823年6月10日在此教堂受洗(獲得中間名安東尼奧),他在1830年代向州長請願希望在舊金山建立商業城市,於1835年10月20日獲准,他在現在823 Grant Avenue, San Francisco這個地址建造了他的第一棟房子,並做了附近的街道規劃,所以人們稱他是舊金山市的創立者,現在在此地址有一面紀念牌紀念此事。

1834年此教堂開始執行墨西哥政府的世俗化法令(Secularization Laws),這座教堂開始衰敗,教堂的財產也開始被侵占或交易,1850年代,教堂有部分建築也被改建為酒館或旅店,給來加州掏金的人休閒娛樂之處,關於掏金熱的一小段故事可參考聖方濟各大教堂那篇(這一篇也會將之後的歷史說完),直到1858年3月3日美國布洽南(Buchanan)總統才將教堂歸還給天主教會。
教堂上面的三個鐘是在墨西哥打造,分別以聖喬瑟夫(Saint Joseph)、聖佛蘭西斯(Saint Francis)、和聖馬丁(Saint Martin)命名,至今都仍在使用,且鐘是放在建築內,前面還有個小陽台,是加州西班牙教堂唯一有這種設計的

現在大部分的活動都在隔壁的大教堂舉辦,這裡只剩下少數特別的活動會在此舉行。這座小教堂和聖胡安卡皮斯特拉諾教堂(Mission San Juan Capistrano)裡的塞拉神父教堂(Father Serra's Church)是唯二塞拉神父主持過宗教儀式且現今還存在的教堂(雖然這座小教堂在當時還沒建完)。

天花板雖然重新粉刷過,但還是原始印地安部落歐龍(Ohlone)的設計圖案,並使用天然顏料上色。

主神龕是1796從墨西哥的聖布拉斯(San Blas)雕刻好再運送到此,華麗的裝飾在當時很少見(也有一說這個神龕是在西班牙做好,取道墨西哥再送來此教堂)。

上排由左至右分別為:狂喜的聖佛蘭西斯(St. Francis in Ecstasy)、聖華昆(St. Joachim)、大天使聖麥可(St. Michael)、亞西西的聖克萊爾(St. Clare of Assisi)和接受聖痕的聖佛蘭西斯(St. Francis w/ Stigmata);下排左邊為無玷聖母(Immaculate Conception),右邊為聖安妮(St. Anne)。其中聖華昆和聖安妮分別是耶穌的外祖父和外祖母。

兩旁的聖壇也是在墨西哥雕刻,並在1860年運送到此。由左到右分別為貝隆的聖巴斯巧爾(St. Paschal of Baylon)、帕都阿的聖安東尼(St. Anthony of Padua)和索拉諾的聖佛蘭西斯(St. Francis of Solano)。

由左到右分別為卡畢斯特拉諾的聖約翰(St. John of Capistrano)、聖喬瑟夫(St. Joseph)和聖伯納文圖拉(St. Bonaventura)。


唱經樓本來是從外面的階梯上去,後來在內部增加了螺旋梯。

告解室

洗禮池

1776年6月探險隊的領隊何塞.何昆.莫拉加(Don Jose Joaquin Moraga)埋葬在此。

這是天主教四旬期時用來蓋住祭壇背後的裝飾屏風,很多教堂只用布簾遮,所以這麼華麗的裝飾屏風算是很特別的。






下圖是福蘭克.波特曼(Frank J. Portman)紀念模型,他是教堂重建計劃的承包商,但在計畫完成的前一星期過世。這個模型是在1939年舊金山世界博覽會的展示物品,1985年舊金山市政府因為要清空倉庫,所以準備把此模型送給教堂,波特曼幫教堂保存了10年,直到重建經費申請到後,他再小心的裝在大小教堂中間的走廊,這個模型是展示1799年教堂的生活情境,將此命名為福蘭克.波特曼德洛麗絲教堂模型(Frank J. Portman Mission Dolores Diorama)。






下面這幅陶瓷壁畫是舊金山藝術家桂爾勒摩.格雷尼洛(Guillermo Granizo)所做,這幅壁畫是描繪代表為印地安人帶來天主教福音的塞拉神父和代表西班牙軍隊的指揮官胡安.巴帝斯塔.安薩(Juan Bautista de Anza)乘坐聖卡洛斯號(San Carlos)抵達舊金山的情景,塞拉神父手拿著德洛麗絲教堂的設計圖,圖中的船代表即將到來的文明、船上寫的REY代表贊助此行的西班牙國王、DIOS代表聖方濟會神父帶來的天主教神靈、PUEBLO代表當初舊金山剛建城的樣子、MUERTE代表這個區域逐漸消失的印地安人、¿QUIEN SABE? 則是藝術家要觀看者思考如果西班牙文名沒有到來,印地安人會有甚麼不同的命運?而左下角那塊加上鵜鶘代表的是惡魔島(Alcatraz Island)。


教堂的牆壁裸露一部分讓參觀者知道牆都是用土坯磚砌成,1788年神父坎邦說需要36000片土坯磚才能建成此教堂。

塞拉神父像


此櫃展示神父的祭服和一個縮小版的神龕。

此櫃展示的是一些此教堂以前使用的聖器。





這一櫃展示聖方濟會教士的服裝、耶穌受難像和彌撒書,沒有解說牌。


這一櫃介紹西班牙在16世紀時以馬尼拉為中心所經營的世界貿易,但故事下方的這些雕像和聖器似乎和故事無關。


下圖是聖何塞教堂博物館也有介紹的狐狸箭袋。


這一櫃介紹印地安婦女的服飾和編織的籃子。

下圖是印地安人用此植物的球莖來做各種不同用途的說明:球莖和水混合可以產生像肥皂一樣的泡沫、球莖旁的纖維可以綁起來做刷子、把球莖煮熟打碎可以當作糨糊、球莖也可以打碎放進水中嚇魚,讓捕魚變得比較容易。

下圖是展示印地安人用骨頭做的針、穿孔器、牙籤、矛尖和魚叉等工具。

下圖是展示印地安人把不同顏色的石頭磨成粉加水後變為顏料,塗抹在身上或是物品上做裝飾。


下圖展示印地安人用木頭、骨頭、蘆葦、龜殼和鹿蹄做的樂器。

下圖展示印地安人用來釣魚的工具,放誘餌那端在魚咬下之後會卡在魚的喉嚨,人再把魚拉上來。

下圖是印地安人用石頭做的箭頭。

下圖的項鍊是教堂神父送給印地安人的玻璃珠加上鮑魚殼所做成。


下圖的模型展示古代居住在此的印地安人的生活情境。

下面幾張照片展示以前印地安人在重要儀式戴的頭飾和鮑魚殼項鍊。




這間博物館以前是學校的一間教室,這一櫃展示了一些當時的照片和後來挖掘出來的教室用品和學生玩具。



下圖左邊的是印地安人用來當骰子的木條,會把6塊木條丟上空中,等落地後看有幾面是有記號的,有些部落則是會用剖半的核桃加瀝青來當作骰子。右邊白色的是鹿骨,用來縫線時穿洞的工具。

下圖有閃電狀手柄的東西是用來煮飯的工具,印第安人會把石頭燒的很燙,迅速清洗後放入放有食物的籃子裡加熱食物,用這個工具攪拌石頭,等石頭冷卻後再用另一批石頭丟進去加熱食物。

下面右邊用接骨木莓(elderberry)枝條所做的鈴舌(clapper)是用來打鼓伴奏的。而中間長條狀的是用接骨木莓挖空中心後所做的笛子。

用草做的鴨子誘餌,通常會塗上顏色、裝上羽毛或披上真的皮來引誘鴨子或鵝飛進網子,1700年代的西班牙探險家曾經在現在佛瑞蒙特市的伊莉莎白湖目擊這項技巧。而像是籃子的物品是印地安人用來抓啄木鳥的陷阱,他們習慣在慶典上用啄木鳥的羽毛裝飾。

參觀完博物館後就會來到教堂旁的墓園,墓園本來比現在更大,但因為道路拓寬所以被迫內縮。






墓園裡還有一尊塞拉神父的低頭沉思像,我覺得刻的很好,從這個角度又能看到聖方濟各大教堂,有種莊嚴肅穆的感覺。 


下圖這張左邊有拍到1822~1825年墨西哥統治時期的加州州長路易斯.安東尼奧.阿爾蓋洛(Luís Antonio Argüello)的墓,若下次還有機會去再把它拍清楚一點。



穿過墓園就回到禮品店,逛完再從禮品店離開。


國王公路(El Camino Real)的紀念牌

外牆的聖母瑪麗亞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