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30日 星期一

06th California Mission - San Francisco de Asis (Dolores) - San Francisco Basilica

2018.02.24
在1850年代的加州掏金熱時期,原始土坯磚教堂旁一部分的原始修道院被改建成大宅(Mansion House)當作酒館和旅店,提供往來的旅客休息。在1876年前的某一段時間,這棟大宅被剷平,並在1876年7月4日建了一座歌德復興式(Gothic Revival)教堂。但1906年4月18日一場規模8.25的大地震震垮了此教堂,從附近延燒過來的大火更使得教堂付之一炬,不過旁邊的土坯磚教堂卻奇蹟似的逃過了火吻。

1913年開始重建此教堂,此哥德式建築在1918年落成,並在1926年進一步改裝(remodel)。1952年因為此教堂的歷史重要性,教宗庇護十二世(Pius XII)正式授予宗座聖殿(Basilica)的稱號,是密西西比河以西第1座、全美第5座被授予此稱號的教堂。因此這座教堂被稱作德洛麗絲宗座聖殿(Mission Dolores Basilica),也可稱作聖方濟各宗座聖殿(San Francisco Basilica),而旁邊原始的土坯磚教堂則還是稱作德洛麗絲教堂(Mission Dolores),也可稱作聖方濟各教堂(San Francisco de Asis)。


教堂的內部裝飾華麗又雄偉。

因為這座教堂被封為宗座聖殿,所以可以看到下圖左右兩側分別有用來通知教宗即將經過的宗座玲(Tintinnabulum),和歡迎教宗到來的宗座華蓋(Ombrellone),兩者都代表這是教宗認可的教堂。



這座教堂最特別的就是有塞拉神父、佛蘭西斯可.巴羅(Francisco Palóu)和21座教堂聖者的彩繪玻璃窗,色彩鮮艷又做得很精緻,尤其是當我參觀過每一座教堂後看了更有感覺。














14th California Mission - San Jose

2018.02.21, 2015.10.09
第一次來時被這裡的夕陽之美感動到,所以2018年再來時,就知道要挑下午時段來,拍完了上次沒參關到的博物館和教堂內部後,又再一次在夕陽時分拍下教堂45度角的美照。

這座教堂是由費爾曼.拉蘇恩(Fermín Lasuén)神父於1797年6月11日所創立,但卻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拉蘇恩神父告訴州長說新建的5座教堂可以讓軍隊的補給車隊提供過夜的地方,使得軍隊省下護衛隊的錢,才在1795年說服當時的州長狄亞哥.博里卡(Diego de Borica),之後州長派出的探勘隊才在此地找到適合建教堂的地點,並立了一座十字架。但又拖了2年才獲得總督的許可,拉蘇恩神父在1797年6月9日才帶著神父迪亞哥.賈西亞(Diego Garcia)等人從聖克拉拉教堂出發,在之前探勘隊所立十字架的地方舉行彌撒,並將此教堂獻給耶穌的父親聖喬瑟夫(St. Joseph),儀式結束後再回到聖克拉拉教堂。

在6月28日,拉蘇恩神父派剛從墨西哥大學畢業的伊西德羅.巴爾塞尼拉(IsJoidro Barcenilla)和奧古斯丁.梅立諾(Agustín Merino)神父去蓋教堂,並在7月底蓋好了7棟暫時的建築,聖克拉拉教堂也送了一些牲畜過去。巴爾塞尼拉神父主要負責和天主教有關的工作而梅立諾神父負責工業和農業的工作。1799年神父何塞.安東尼奧.尤瑞亞(José Antonio Uria)也被派往此教堂服務,並在1802年4月接手巴爾塞尼拉神父的工作(他因為健康因素退休),同年路易斯.吉爾.塔波阿達(Luís Gil y Taboada)神父也被派往此教堂幫忙

1805年尤瑞亞神父開始用土坯磚蓋一座正式教堂,但還沒落成就在1806年遇到18次地震而損壞,所以在此年布埃那文圖拉.佛爾圖尼(Buenaventura Fortuny)和納西索.都蘭(Narciso Durán)神父被指派到此教堂幫忙,並在1809年4月23日落成,他們兩人加上印地安人共同努力,將此教堂發展為21棟教堂中最繁榮的其中之一(只差聖路易斯雷教堂一點點),並維持了27年。

1824年都蘭神父被指派為所有教堂的負責人(1827年他離開此職位),讓此教堂也變成所有加州教堂的總部。但到了1828~1829年,神父最喜歡的印地安人艾斯塔尼斯勞(Estanislao)叛變,本來是模範教徒的他,叛變後成為500名印地安人的首領,都蘭神父請求舊金山的墨西哥軍隊協助平亂,但軍隊因為缺乏經費無法提供軍事協助,都蘭神父只好利用教堂的資源提供軍隊所需,但墨西哥軍隊低估了艾斯塔尼斯勞,他在教堂生活的經驗已經讓他很了解白人的策略,所以墨西哥軍隊三次的軍事行動都沒有成功,造成雙方都死傷慘重。

後來舊金山的軍隊司令馬利安諾.瓜達露佩.瓦列霍(Mariano Guadalupe Vallejo)在1829年5月29日自己發動第四次征討印地安人的行動,這次他集結了所有他能動員的軍隊,終於徹底擊敗艾斯塔尼斯勞,過程中瓦列霍趕盡殺絕,連婦女和小孩都不放過,都蘭神父大肆批評並寫信給當時的加州州長,但州長反而質疑神父沒管好印地安人,所以才有超過400人叛變。

艾斯塔尼斯勞失敗後逃到都蘭神父身旁,在神父的庇護和求情下,州長才原諒了他。後來艾斯塔尼斯勞一直住在教堂直到1839年因為感染天花去世(這次的天花疫情也使得很多加州印第安人死亡),現在靠近教堂的一個縣就是以他命名。

1830年都蘭神父再度被指派為所有教堂的負責人,讓此教堂又變成所有加州教堂的總部,直到1833年他搬到聖芭芭拉教堂後,總部也跟著遷過去。接任此教堂的神父是岡薩雷斯.盧比歐(Gonzales Rubio),他在1833~1840間對教堂做了很多整修,使教堂煥然一新,但1834年墨西哥政府頒布的世俗化法令(Secularization Laws)卻已經使得西班牙的教堂殖民制度開始大崩壞。1836年此教堂正式世俗化,新的管理者是何塞.赫蘇斯.瓦列霍(José de Jesus Vallejo)(就是剛剛那個瓦列霍的哥哥),在他的治理下民不聊生,很多印地安人吃不飽穿不暖,所以他在1840年就因為被調查而辭職。1846年腐敗的州長皮歐.皮可(Pio Píco)把此教堂賤賣給他的兄弟$12000(10年前的估值就已經有$155000)。
現在掛在鐘樓上的鐘都是原始教堂的

1850年加州成為美國第31州後,這座教堂在加州掏金熱時變成一個很熱鬧的商店,據傳一個農夫光是在這裡賣馬鈴薯,一年就可以賺10萬美金。到了1856年12月,美國土地委員會(U.S. Land Commission)認定1846年皮歐.皮可的交易不合法,把教堂和期周遭土地還給天主教會。

1868年10月21日,此教堂被大地震摧毀大部分,現在教堂博物館就是當時倖存沒倒的。大地震過後,神父費德瑞(Federy)重建了一座諾曼第樣式(Normandy-style)的新教堂。1956年1月福瑞蒙特市(Fremont)成立,這也是為什麼聖何塞教堂不在現在的聖何塞市的原因。3年後,福瑞蒙特市開始重建當地的歷史,盤點了所有歷史建築,希望盡量回復原本的外觀,此教堂也是其中之一,但當時已經有費德瑞神父所建的教堂。於是在1982年,因為聖馬特奧縣(San Mateo)想蓋一座教堂,就把費德瑞神父所建的教堂拆下來運過去再組裝(賣$1塊錢),而現址就開始重建1800年代的土坯磚教堂,並於1985年落成,外觀像是1809年的樣子,而內部像1830年代的樣子。


看完教堂的外觀,接著就來參觀內部。


神龕上的燭台是漆成銀色的木頭所做,製造銀器的質感。在神龕中間最上方是天父的雕像。而正中間的雕像則是此教堂所供奉的聖人聖喬瑟夫(St. Joseph),也就是耶穌的父親,是15世紀在西班牙所刻。

神龕前的聖鈴,在彌撒裡的神聖時刻會轉動此輪,讓鈴鐺發出聲音。




下面這塊墓碑是羅伯特.湯瑪斯.李佛摩(Robert Thomas Livermore)的,他是1800年代初期教堂附近的牧場主人之一,現今李佛摩市大部分都是李佛摩的莊園範圍。

這座教堂最特別的就是有3座門旁都有彩繪的裝飾,這扇門前還有1830年代依照早期設計所做的銅製洗禮池。






1808年所刻的聖波那文圖拉(St. Bonaventura)雕像,上方的鴿子代表聖靈。

前面介紹了都蘭神父對音樂的才華和熱愛,這座管風琴就是在他的任內訂製。


上方是聖母瑪利亞抱著嬰兒耶穌。下方是耶穌受難的雕像,可看到這尊是有衣服的,這種展示是古老西班牙的習俗,而軀體因為有衣服遮住,所以並沒有仔細的雕刻。耶穌的腳下則有一根據稱是從十字架拿下來的釘子。



在教堂和博物館之間,有之前被地震損壞的修道院牆壁,所以可以想像以前教堂和修道院(居所)是連在一起的。





除了牆壁的遺跡,也可以看到地上有之前修道院的地基。

下圖就是過去和現在教堂的比較圖,上面是1991年教堂的樣子,下面則是1815年的樣子。

在教堂和博物館之間的空間裡,也有少數的墓碑。

其中比較特別的就是伊格拉(Higuera)家族的墓,但教堂沒有特別介紹此家族。




塞拉神父像










下圖的十字架中間還刻了一個小十字架。



下面6張是在緊鄰博物館的小花園拍的。








下面兩張是2015年第一次到這裡拍的,因為當時趕過來已經接近傍晚,教堂已經關門,所以我只有在教堂外拍一拍外觀,就在我在走廊走動時,突然看到夕陽剛好從路燈正中央照過來,就像為夜晚點燈一般,就拍下了這張照片。另外,照片背後的車潮是可怕的矽谷下班塞車,第一次體驗到完全動不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