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7日 星期二

10th California Mission - Santa Barbara

2012.12.28
1782年4月21日,西班牙政府在聖芭芭拉建立了第4座也是最後一座加州軍事基地 - 聖芭芭拉皇家堡壘(Santa Barbara Royal Presidio),其他3個分別在聖地牙哥、蒙特雷(Monterey)和舊金山。塞拉神父也因此計畫要蓋聖芭芭拉教堂,但那時候的州長飛利浦.內維(Filipe de Neve)認為聖方濟會只要每蓋一座教堂權力就會變大一點,所以不批准也不給經費。後來的州長佩卓.費吉斯(Pedro Fages)於1784年批准建教堂的計畫,但批准一個月後塞拉神父就去世了。

他的繼任者費爾曼.拉蘇恩(Fermín Lasuén)在1786年12月4日,羅馬天主教14救難聖人(Fourteen Holy Helpers)之一的聖芭芭拉瞻禮日(Feast)立起了象徵教堂建立的十字架,之後讓安東尼奧.帕特納(Antonio Paterna)神父監督完工,帕特納神父在1790年代建好第一批建築,有些至今都還存在。建立這座教堂的目的是希望歸化附近的丘馬許(Chumash)印地安人為天主教徒,而因為經濟誘因和對西班牙人的好奇,確實吸引了一些印地安人信教。

1794~1795連兩年的乾旱讓神父開始規劃興建水利設施,到了1806年不但完成了水道還建了一座水壩,是當時所有教堂中最大的水庫,至今都仍然供應聖芭芭拉居民的飲用水。

1812年12月21日,聖芭芭拉地區發生大地震,教堂很多地方都被震垮,當時住在現今峽島國家公園聖羅莎島(Santa Rosa Island)的丘馬許人阿尼賽托.帕希拉卻特(Anisetto Pajilacheet)也寫道"這場地震讓島旁邊的海水退卻了好幾百公尺"。這場地震也讓很多當時住在島上的丘馬許人陸續搬到加州本島的各教堂定居。

重建教堂的工作在1815~1820年間,於1820年9月落成,教堂的立面是參考於1787年西班牙修訂的維特魯威《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版本,文章後面會介紹,當時的設計只建一座鐘樓,但在1833年又興建了另外一座對稱的鐘樓,讓此教堂變成唯一有兩座鐘樓的教堂。雖然1925年的大地震又有損壞,但整修過後還是跟原本的教堂設計幾乎相同,也就是我們現今看到的這座。這座教堂的建築風格是新古典主義,並使用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的建築教科書所建。圓形的窗戶是摩爾風格(Moorish Style),而建築立面的柱子則是羅馬風格。

1818年,大約有150個印第安人被徵召訓練為西班牙堡壘的士兵,這是為了應付法國著名海盜希波萊特.伯查德(Hyppolite de Bouchard),當時他已經攻入蒙特利的堡壘,並放火把堡壘燒掉,但他最終跳過聖芭芭拉堡壘,轉而攻擊理富希奧峽谷(Refugio Canyon)裡的奧爾特加(Ortega)農場,但堡壘的指揮官卡洛斯.安東尼奧.卡里羅(Carlos Antonio Carrillo)切斷了峽谷的出口,並俘虜了一些海盜,後來伯查德安排了人質交換後,就離開繼續攻擊其他地方了。

墨西哥在1821年從西班牙獨立出來後,1834年世俗化(secularization)這座教堂,沒收了教堂土地和財產,也剝奪了印地安人在此的居住權,使得教堂逐漸走向破敗。1833年,神父納西索.都蘭(Narciso Durán)將此教堂變為21座教堂的總部(原本在聖何塞教堂),並一直持續到1846年,因為這座教堂在墨西哥統治時期是唯一還是聖方濟會神父管理的,他也將其他教堂的文件蒐集到此保存,度過教堂最黑暗的年代。

1843年雖然教堂被歸還給聖方濟會,但在1846年天主教主教和神父都蘭雙雙去世後,當時的墨西哥加州長官皮歐.皮可(Pio Pico)把此教堂賣掉,但他還來不及做太多改變,墨西哥就輸了美墨戰爭,使得加州變為美國領土。

1865年林肯總統下達命令將此教堂和土地歸還給天主教聖方濟會,從那時起聖方濟會的神父就一直管理至此,1903年當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參觀這座教堂時,稱讚這座教堂保留了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歷史(for preserving the memorials of an older civilization)。



屋頂上的三座雕像分別代表信念(Faith)、希望(Hope)和慈善(Charity),都是在1925年6月29日的大地震後重刻的,被震壞的雕像現在放在博物館內。而聖塔芭芭拉像則是在1927年才加上去的。會刻代表3個美德的雕像據傳是有人建議仿效1812年在墨西哥市的天主教堂。
信念(Faith)

希望(Hope)

慈善(Charity)

聖芭芭拉像



下面是教堂前塞拉像和1906年第一批的國王公路鐘。

摩爾風格(Moorish)的噴水池,是1808年何塞.安東尼奧.拉米瑞茲(José Antonio Ramírez)所刻,當時的噴水池會持續的溢流到旁邊的洗衣場,供教堂的居民洗衣服。

這是洗衣場(Lavanderia),當時住在附近的印地安女人都會到這裡洗衣服。我覺得兩個印地安人雕刻的熊造型的出水口實在做得很可愛!不過這隻熊是複製品,原本那個被人破壞,目前放在博物館(我沒拍到)。




下面這個根據解說應該是印地安丘馬許人刻的美洲豹雕像,據信是加州最古老的公共雕像。



接下來參觀教堂內部。

吊燈上維特魯威(Vitruvius)的設計圖案(下面解說來自維基百科)
馬爾庫斯.維特魯威.波利奧(Marcus Vitruvius Pollio,約公元前80年或前70年-約公元前25年)是古羅馬的作家、建築師和工程師,他的創作時期在公元前1世紀,他的生平不詳,連他的名字馬爾庫斯和姓波利奧也只是由伐溫提努斯(Cetius Faventinus)提到過,他的生平年代主要是根據他的作品確定的。

最使維特魯威出名的還是他的《建築十書》(De Architectura),他在書中為建築設計了三個主要標準:持久、有用、美觀(firmitas, utilitas, venustas),維特魯威認為建築是對自然的模仿,正如鳥和蜜蜂築巢, 人類也用自然材料造建築物保護自己,為了建築美觀,先後發明了多立克柱式、愛奧尼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其中的比例要依照最美的比例-人體比例,後來達文西依照他的描述畫了《建築人體比例圖》(維特魯威人),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圓中,放入了一個人體。

《建築十書》在1414年被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學家波焦.布拉喬利尼(Poggio Bracciolini)重新發現,1486年在羅馬重新出版,1520年被翻譯成義大利語、法語(1547年)、英語、德語(1575年)和西班牙語,原有的插圖已經佚失,16世紀又根據其中的描述加上木版畫插圖,這本書很快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和新古典主義時期建築界的經典。

教堂的主神龕,這座教堂似乎沒有解說解釋神龕上的人物,若將來有看到再更新。


主神龕中間是聖芭芭拉像



當時只想拍燈光倒映在受洗池上金光閃閃的樣子,沒想到拍到了完整的維特魯威圖案倒影。



下圖亮燈的就是塞拉神父建立的教堂。

下圖是當時教堂廚房的示意空間。


下圖的銅製望遠鏡是墨西哥皇帝麥克希米立安(Maximillian)於1872年送給當時的教堂神父何塞.瑪麗亞.羅莫(Jose Maria Romo)的,望遠鏡是在巴黎製造,於埃及購買的,讓當時的人用來偵查外海是否有船隻接近。

下圖是本來在教堂建築立面上的雕像,但於1925年大地震中損壞,皆是當時印地安人所刻,都是一體成形、非拼湊的雕像。由左至右分別是希望、聖芭芭拉和慈善,有沒有覺得怪怪的少了甚麼?對,少了信念!信念那尊雕像在1880年代就遺失了,所以教堂內的人都會開玩笑說這座教堂從1880年代就失去了信念。





進入墓園後往回看可以看到骷髏頭的浮雕,這在西班牙殖民時代是墓園常用的標示。














這是準備離開聖塔芭芭拉時看到的夕陽景色,給我感覺很像電影裡的典型加州場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