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天參觀的第二座教堂。
1769年12月,加斯帕(Gaspár de Portolá)在尋找聖地牙哥到蒙特雷的路線探勘回程時,到達這裡時剛好需要食物,他們看到這片土地上有很多熊挖掘食物的痕跡,因此當他們看到熊時,就花了很大的力氣獵殺它,後來他們稱此山谷為"La Canada de los Osos", 義為"熊之谷",因為在此發現很多棕熊。
1772年因為卡梅爾教堂和聖安東尼奧巴都亞教堂鬧飢荒,於是組了獵人團到熊谷,他們為此教堂和卡梅爾教堂帶回了9000磅的熊肉,也帶回了一些友善印地安人給的植物種子。當獵人離開卡梅爾教堂後,塞拉神父聽聞聖地牙哥有兩艘船,他希望讓那兩艘船帶些生活必需品到卡梅爾,於是動身前往聖地牙哥,並決定在路上的熊谷建立第5座教堂。他在9月1日到達熊谷,並在小溪旁的一座矮丘指定教堂興建的位址,並舉行彌撒。因為急著到聖地牙哥,隔天他就啟程,留下神父何塞.卡瓦勒(José Cavaller)、4名士兵和2為剛歸化的印地安人興建教堂。一開始建築只是土坯磚加茅草屋頂,附近的一些印地安人也很友善,提供剛建立的教堂食物並歸化天主教,教堂人口開始慢慢成長。
1775年,此教堂的助理教堂聖瑪格麗塔科爾托納(Santa Margarita de Cortona Asistencia)開始興建。
1776年11月的一天晚上,在南方有群未歸化的印地安人向教堂的茅草屋頂射火箭,幾乎摧毀了教堂的好幾棟建築,雖然兩個領頭的被抓到蒙特雷,但卻沒有阻止類似的事情發生,這個悲劇導致教堂開始自製瓦片,到了1790年,幾乎所有教堂都改為瓦片屋頂,以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瓦片屋頂還有個好處就是可以保護教堂的土坯磚牆,減緩天氣的侵蝕作用。
1792-1794年教堂的鐘樓和神父的居所(現今的博物館)都完工,前庭於1820年增建,不像很多其他的教堂都在興建後幾年就遷址,這座教堂至始至終都坐落在同一個地點。這座教堂是第一個歸化丘馬許(Chumash)印地安人的,他們住在名為提爾希尼(Tilhini)的村落,人口最高峰為1804年的832人,雖然這裡的人口相對其他教堂少,但小麥的產量卻是排名第四,也有自己的磨粉廠。
1798年路易斯.安東尼奧.馬丁尼茲(Luís Antonio Martínez)這位友善又慷慨的神父來到此教堂,並留在此主持了34年,期間建立了釀葡萄酒、榨橄欖油、種蔬菜水果的產業。他不擅長政治,因此和行政當局很難相處,結果在1830年(此時已經是墨西哥政府)得罪太多官員而被逮捕並驅逐出境,但他和墨西哥政府的對抗還是取得最後的勝利,因為在他的任期尾聲,他已經料到教堂被世俗化後的慘狀,所以任由教堂破敗,這樣就能在未來教堂無人管理的狀態下,因看起來沒有太大價值而減少掠奪者的破壞。最終在1845年本來價值$70000的教堂資產被拍賣時只值$510。
1846年美墨戰爭時,美軍將領佛瑞蒙特聽聞這裡藏了很多暴亂份子,因此包圍這座教堂,但後來是烏龍一場,只有婦女和小孩。當這座教堂又傳出類似的消息時,反而是佛瑞蒙特被誤會利用此教堂為基地發起叛變,也因此被起訴,但後來被判無罪。
1859年已經變為廢墟的教堂資產被歸還給天主教會,直到1880年才開始重建,但這時重建的是新英格蘭風格有尖頂的教堂。1920年的大火又毀了新教堂,這時因為重建古蹟的呼籲也開始流行,所以在1933年由剛上任此教堂負責人的神父約翰.哈內特(John Harnett)主導修建,花了6年才將教堂修復的和早期類似,神父也任職期滿。
1949年開始第二次整修,由新的教堂負責人派翠克.達利主教(Msgr. Patrick Daly)和哈利.道尼設計監工,最大的改變就是木製地板全部改為現今所看到的水泥地磚。
2005年教堂立面的3座鐘退休放到花園,取而代之的是5座新的鐘,由左至右(有兩座在側邊)分別是卡洛斯(Carlos)、迪亞哥(Diego)、安東尼奧(Antonio)、加百列(Garbriel)和路易斯(Luis),是紀念塞拉神夫最先成立的5座教堂,且5座鐘發出的音調皆不同,分別是D、B、E、F#和A調。
塞拉神父像
前面提到這座教堂位在熊谷,所以教堂前做了一個熊池,雖然做得很可愛,但當時的熊命運很悲慘,除了被殺來吃,後來還被抓來和牛決鬥,導致所有野生棕熊20世紀初在加州絕種。
加州共和國的旗幟,在加州併入美國之前,曾經獨立過20幾天,有自己的國旗,後來成為美國的一州就變成州旗,也做了一點修改,故事可參考索諾瑪軍營和聖方濟各索拉諾教堂。
教堂博物館外的走廊是圓柱支撐也是加州21座教堂中的唯一存在。
教堂的內部沒看到有任何介紹,網路上也沒有,加上那天博物館沒開,拿不到資料,以後在去的時候看看有沒有介紹教堂內部的資料。
牆上的花鳥繪畫我覺得畫得栩栩如生,我很喜歡!
這座教堂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L型的,下圖就是在神龕側邊的分支。
瓜達露佩聖母像
從教堂正門繞外圍走到花園的中間還有個小庭院
安傑洛斯(Angelus)或葛洛莉亞(Gloria)
"歡樂"(Joy)
"悲傷"(Sorrow)
花園的葡萄藤蔓
這應該是當時所使用的牛車
烤東西的窯
教堂土坯牆展示
參觀完教堂後可以在小鎮逛逛,很多房子建築風格都很典雅,整個城鎮的氛圍也很輕鬆舒服。
下面這棟磚造房子是1925年由Addison Chong(姓周的華人)所建,一開始是經營中餐廳。1950年他的兄弟理查(Richard Chong)買下這棟房子並經營糖果店28年,是這個縣最後一個做糖果的人。
看到一間商店的外牆還寫了香奈兒說的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