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9日 星期四

03rd California Mission - San Antonio de Padua

2018.02.15
1769年協助塞拉神父在聖地牙哥建立加州第一座教堂後,加斯帕(Gaspár de Portolá)帶領一個小隊探勘前往蒙特雷的道路,中途在聖露西亞山脈(Santa Lucia Mountains)旁他被一個稱作橡樹山谷(Valley of the Oaks)的地方所吸引,這裡也就是將來聖安東尼奧巴都亞教堂(Mission San Antonio de Padua)的位址。

1771年7月14日,塞拉神父和米格爾.皮爾拉斯(Mihuel Pieras)、布埃那文圖拉.席特加(Buenaventura Sitjar)兩位神父一起到橡樹山谷,當時塞拉神父才剛把總部遷到卡梅爾教堂不久,急切地想要盡快完成串聯卡梅爾和聖地牙哥之間的教堂群,所以馬上就在一棵橡樹上掛上鐘,宣布教堂將在此建立(當時的位址在聖安東尼奧河旁邊)。
註:本來第三座教堂是聖布埃那文圖拉(Mission San Buenaventura),但因為經費不足所以延宕。

幾天後十字架就已經立起也舉行了彌撒,塞拉神父在此停留約兩星期就回到卡梅爾教堂,留下皮爾拉斯和席特加兩位神父監督教堂的建立。

1772年教堂還沒建完就鬧飢荒,於是組了獵人團到熊谷(現今的聖路易斯奧比斯波),他們為此教堂和卡梅爾教堂帶回了9000磅的熊肉,也帶回了一些友善印地安人給的植物種子。

1773年因為所在位置會遇到週期性的河水氾濫,所以把教堂遷到現今的位址,也在聖安東尼奧河建立水壩,並蓋了一條5公里的水道將水導引到教堂,提供穩定的水源。

1794年皮爾拉斯神父因為健康因素回到墨西哥,並於隔年去世。

1805年這座教堂的人口到達最高峰的1296人,在教堂區域外的農場也開始在這年建立。

1808年席特加神父去世,並埋葬在教堂中。

1821年墨西哥獨立,印地安人開始有投票權,但在隔年因為大量的人口移入帶來了傳染病,導致人口大幅下降。

1834年墨西哥政府頒布世俗化法令(Secularization Laws),到了1843年此教堂已經幾乎變成廢墟,在1844~1851年間這裡沒有神父主持,甚至在1845年拍賣教堂資產也沒人出價。而在1835年維森鐵.薩利亞(Vicente Sarría)神父在索勒戴德教堂(Mission Neestra Senora de la Soledad)去世,遺體被運到此教堂埋葬。

1851年,來自墨西哥的印地安人神父朵瑞提歐.安伯里斯(Doretéo Ambrís)被派到此教堂並在這裡服務了30年,仍然無力將讓此教堂從廢墟中重生。他在1882年在教堂去世後,這座教堂因為地處偏遠就被完全遺棄,僅剩的2位印地安人也離開此地。教堂廢棄後,有些骨董商就將教堂的屋頂拆下來送到附近的火車站,沒有了屋頂的保護,整棟建築加速被風雨侵蝕而傾圮,只剩幾面破敗的牆壁和立面的幾塊磚頭。

1903~1908年,加州歷史地標聯盟(California Historic Landmarks League)的一群人為了要重建毀壞的加州教堂聚在了一起,由喬瑟夫.諾蘭德(Joseph R. Knowland)帶領在加州各地募款,並將此教堂做為計畫中第一個整修項目,過程中遇到了1904~05年的大雨侵襲,又遇到1906年的加州大地震,土石流損毀道路,導致一度無法將建材運進去,儘管困難重重,他們還是在1907年整修完成,並於1908年離開。
這棵樹大約是在1836年由神父們種下的橄欖樹

1948年開始第二次的整修,那時這片土地是屬於媒體大亨威廉.藍道夫.赫斯特(William Randolph Hearst)的,他將這塊土地當作是打獵的地方,在此之前他就已經有在維護這座教堂,1948年開始整修的經費也是由他贊助,除了教堂之外的其他建築都被拆掉重建,依循古法希望盡量和1813年的原始設計相同,只是牆內加了鞏固建築的現代工法,由哈利.道尼(Harry Downie)監工。赫斯特的專屬建築師茱莉亞.摩根(Julia Morgan)也幫他在教堂附近建了一棟教堂風格的度假別墅(Hearst Hacienda)。後來赫斯特將此地賣給美國軍方,之後就由軍方組成的考古隊繼續維護和研究此山谷中的文物。1950年6月4日,天主教會又向軍方買了教堂周遭的一些土地,讓教堂的範圍擴張到85.66英畝。

鐘樓正中間的鐘是第一座在加州打造的鐘











主神龕最上面的是大天使聖米格爾(St. Miguel),中間的就是教堂供俸的聖人聖安東尼奧.巴都亞,左邊是聖布埃那文圖拉,右邊是聖方濟各。

另外神龕的兩旁地上有標示A~E的英文字母,是早期曾在這裡服務的神父葬身之所,分別是
A = 布埃那文圖拉.席特加(Bueneventura Sitjar)
B = 佛蘭西斯可.皮鳩(Francisco Pujol)
C = 胡安.巴蒂斯塔.山裘(Juan Bautista Sancho)
D = 維森鐵.薩利亞(Vicente de Sarria)
E = 朵瑞提歐.安伯里斯(Doretéo Ambrís)

主神龕的左右還有兩個小神龕,分別是耶穌的父母,聖喬瑟夫(St. Joseph)和無玷聖母(Immaculate Conception)。




下面兩幅畫都是早期作品的複製品,是當時神父用來教導印地安人聖經內容的輔助工具,圖像也提醒印地安人要遵照聖經的教導生活。







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完全沒注意到門上的"push"字樣,結果沒參觀到教堂的博物館,據說是蠻有可看性的,只好下次有機會再去一次了!

紀念喬瑟夫.諾蘭德為教堂重建所做的努力。



參觀此教堂的時候已經接近黃昏,一隻貓悠閒的在長椅上慵懶地享受日光浴。







纏繞在井旁邊的是從教堂早期的葡萄莊園移植過來的葡萄藤蔓。



在花園中央的水池,如果你的視線將下面兩圖所示水池和鐘連成一線,可以透過鐘看到遠方山丘上的十字架,不過當時我不知道這件事情,如果有機會再去一次會去試試看。





因為地處偏遠,所以這座教堂不像其他教堂一樣最後都發展成了城市,仍然保持數百年前的景色。



水井和儲水槽,建於1824年,如果2個人操作的話,7小時可以把儲水槽的水打滿,而儲水槽的容量大約15000加侖。




下圖沒看到解說牌,但我猜可能是當時教堂居民的住所。


在抵達教堂時看到了大藍鷺,離開教堂時則看到了郊狼,很難得拍到大藍鷺清楚飛翔的樣子。










山坡上一棵棵剪影分明的樹很特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