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拱門國家公園(Arches National Park) - Devils Garden

封面照片:景觀拱門(Landscape Arch)

2013.06.12
這一天計畫把拱門國家公園三個區都走完,所以才剛日出沒多久我就開始走最難的惡魔花園,這樣還有個好處就是太陽還不高,往上爬的時候還有很多遮蔽,比較不會消耗體力。如果你要把惡魔花園裡的拱門都看完,大約要走5英哩上上下下的路,有時候還要手腳並用,因為要走很久所以那天背很多水,加上相機腳架,大概背了將近5公斤,相當累。回程時,我繞去支線看納瓦荷拱門(Navajo Arch)和隔牆拱門(Partition Arch),結果看到一片石牆有好多洞,玩心大起的我在那面牆上攀岩了一陣子,幾乎喝掉我剩下來的水,結果回程時快渴死,果然是惡魔的花園,有致命的吸引力。最後我在惡魔花園待了6個小時,中午吃完飯後回到遊客中心昏睡了一陣子。下面就是惡魔花園的地圖(還包括往惡魔花園的路上)和我在這一區照的所有拱門囉!

P.S. 掛毯拱門(Tapestry Arch)在2013年的國家公園地圖上沒有標,所以這個拱門也只能待日後造訪再補拍了!

1. 沙丘拱門(Sand Dune Arch)



2. 殘破拱門(Broken Arch-1)

殘破拱門(Broken Arch-2)


3. 天際線拱門(Skyline Arch)
1940年,一塊大石頭忽然墜落,把拱門的開孔增加了一倍,變成現在這樣的開孔,現在拱門大概寬21.6公尺,高10.2公尺。

天際線拱門的今昔對比

4. 隧道拱門(Tunnel Arch-1)

隧道拱門(Tunnel Arch-2)

5. 松樹拱門(Pine Tree Arch)

6. 景觀拱門(Landscape Arch-1)
在1991年的9月1日,這個93公尺的拱門右邊,剝落了一塊約18公尺的大石,當時在附近的遊客都以為是打雷的聲音,當時共掉落了180頓的石頭。是甚麼原因造成大石剝落呢?推測應該是那陣子下了10天的大雨,雨水積滿了拱門上的孔洞,最後拱門的一部分承受不了水的重量而垮下來。在事情發生後,國家公園管理處馬上把拱門下的步道封鎖起來,至今為了遊客的安全再也沒開放過,而在事發的當下,來自科羅拉多州科林斯堡的遊客羅伊斯.莫里森(Royce Morrison)剛好在拱門底下,還照到的落石的一瞬間(照片補充在後面)。

景觀拱門(Landscape Arch-2)

景觀拱門(Landscape Arch-3)

景觀拱門(Landscape Arch-4)

羅伊斯.莫里森拍到的落石畫面



7. 納瓦荷拱門(Navajo Arch-1)
這張照片對我來說也有個有趣的故事,前一天在峽谷地國家公園(Canyonlands National Park)認識的老先生,今天又在拱門國家公園的這條步道上相遇,他跟我說我一定會愛這拱門的,因為這對攝影師來說一定是個取景的好地方,自己走到那後,發現只有一個點蹲低拍才能把那棵樹拍進去,又這麼剛好樹的高度差不多貼近拱門,形狀也彷彿貼著半邊的拱門生長,感覺是個很協調的景色,取這個景對我來說就像直覺一樣。幾天後,我在一家商店看到一個蠻喜歡的攝影師麥特.里區(Matt Rich)的作品,有一張竟然跟我取的景一模一樣,心裡有種難以言喻的愉悅,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感覺。直到旅行結束後,回家看到了一個台灣前輩的網誌,他說他打賭一定沒人可以找到好的角度拍這個拱門,但自己做到了,也有個有名的攝影師和我拍相同的景,彷彿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很有成就感。

納瓦荷拱門(Navajo Arch-2)

納瓦荷拱門(Navajo Arch-3)

8. 隔牆拱門(Partition Arch)



9. 雙O拱門(Double O Arch-1)
這算是惡魔花園裡最後一個拱門之一,我當時也打算在這裡回頭,所以在這裡休息了一陣子,還穿過了雙O拱門到另一端看它的風采。

雙O拱門(Double O Arch-2)

雙O拱門(Double O Arch-3)

雙O拱門(Double O Arch-4)

雙O拱門(Double O Arch-5)

雙O拱門(Double O Arch-6)

雙O拱門(Double O Arch-7)




10. 黑暗天使(Dark Angel)

有點可惜的是,當時因為很累,在雙O拱門那以為可以拍到私人拱門(Private Arch),就是下面這張,但後來才發現我拍的不是私人拱門,只好以後有機會再去時補拍了!

另外補充公路上的兩個觀景台,這兩個地方的景色我都覺得還好,如果趕時間可以忽略,但下面我會介紹這兩個地方的地形是如何形成。

11. 鹽谷眺望點(Salt Valley Overlook)
顧名思義在這裡所見都是鹽,這裡在古代是海水覆蓋的地方,經過來來回回蒸發和海水覆蓋後,大約在2億5千萬年前,這裡就已經堆積了厚厚鹽層,有些地方甚至有數百公尺厚,最後經過了各種地質變化,造就了今天這片鹽谷。

左圖:風和水將物質堆積在鹽上,而這些沉積物的重量迫使鹽流動,就像冰河在岩床上流動一樣,當鹽遇到斷層帶時,會被抬升在地表攏起。
中圖:鹽上的沉積物因為攏起卻無法跟著彎曲,就破裂產生很多縫隙,讓水有機會流進去鹽層,水會溶化鹽再流掉,讓沉積物下方產升一個很大的洞。
右圖:沒有支撐的沉積物最後垮掉,就形成現在的鹽谷,而背景看到的針狀岩石,仍持續被雨水侵蝕著,讓鹽谷的背景也持續的變化中。

12. 火熔爐景觀點(Fiery Furnace Viewpoint)
名字聽起來很熱,但其實這裡相對其他地方算是比較涼的,名字的由來是因為下午時分,陽光投射在岩石上的溫暖顏色,至於為甚麼比較涼快,因為這裡有很多針狀的岩石,給峽谷內很多遮蔽處,現在這個地形的形成,是經過千萬年雨水和冰雪侵蝕的傑作,仍持續它的作用,把峽谷切的越來越深。

最後再放上走步道時看到覺得不錯的景色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峽島國家公園(Channel Islands National Park) - Anacapa Island II

封面照片:靈感點(Inspiration Point)

2018.02.17

這是第二次搭船前往安那卡帕島(Anacapa Island),去年四月安排去那裡時,因為船長評估海浪太大,下午有可能無法把人接上船,因此不能登島,但還算有誠意的帶我們繞島一圈並退一部分錢。這一次上船後,心裡默默的希望可以順利登島,看到峽島國家公園最常出現在明信片上的景色。

從港口就可以看到遠方的安納卡帕島(右邊較高的島是聖塔克魯斯島)

峽島國家公園由五個小島組成,其他島都是San或Santa開頭,唯獨這個島是用丘馬許(Chumash)印地安語來命名,在印地安語anyapakh的意思是海市蜃樓,因為從美國本土看過去,小小的安那卡帕島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或是天氣的不同,看到的感覺都不一樣,就像海市蜃樓般飄浮在海上。

1869到1938年,有人將羊群帶到島上放牧,1917年統計有500隻羊在島上生活。東安那卡帕島則是在1912年第一個燈塔興建時結束羊群放牧。當時放牧的人認為這裡羊群沒有天敵,所以不會被捕殺,但缺點也不少,羊毛和飼料需要大費周章用船運到大陸,也有不少偷獵者到島上偷羊。此外,羊也把很多珍貴只在這裡有的植物吃光,因此1938年國家紀念地成立後就禁止羊群放牧。




聖塔巴巴拉海峽,蘊含很多石油,所以在海上有個鑽油平台在開採石油

過了鑽油平台沒多久,就看到一群海豚在船附近巡游,不時的跳出水面玩耍。

沒多久船長又發現兩隻海洋生物朝我們的船靠近,它就這樣不時的露出胸鰭,可惜到最後都沒有浮出水面,船長也無法判斷它是哪一種鯨魚。

看到這個拱門就表示碼頭到了
這是東安那卡帕島旁著名的拱門

碼頭上方有一個可以將大型物資吊起的起重機

今天風和日麗,浪也不大,終於成功上島了!等到船員把所有人和裝備弄上岸,把人分為兩組做解說,一組是要過夜的,一組是一日遊的。講解的管理員告訴我們在島上的注意事項和下午的集合時間後,就讓大家自由活動,並說如果有興趣跟管理員走的話,在遊客中心等一下他。
船長必須在船的頂端控制,讓船的尾端對準碼頭的樓梯,遊客再依序上島,若浪大就會增加乘客落海的危險性

海鷗嘴巴上的紅點,是讓小海鷗敲擊,告訴爸媽肚子餓了

在遊客中心等了半小時左右,管理員帶著大家往教堂灣(Cathedral Cove)的方向走,途中停下來講解一下外來種植物-冰草(Ice Plant)

1940~50年代,住在這的燈塔人員引進冰草做為景觀植物和防止土壤侵蝕之用,結果冰草大量繁殖危害到本地植物,也進而影響到靠本地植物生存的動物,如今冰草在島上的覆蓋率達20%,本來國家公園想在2016年國家公園服務局成立100周年前,把冰草完全剷除,所以把冰草移除後種植其他本土植物,結果運氣不好2016年加州大乾旱,種下去的本土植物全死光。也用過大塑膠布把冰草蓋起來,隔絕陽光讓它死亡,結果島上風太大效果不彰,至今還沒成功達成任務。


教堂灣(Cathedral Cove)得名的由來是因為這個貫穿的海蝕洞,上方的岩石會反射光線一閃一閃的,像是莊嚴的教堂一般,管理員說他自己還沒去過,可以划船進去。


這張照片中間黑黑的地方就是教堂灣

管理員帶著我們繼續往啟發點(Inspiration Point)走,途中也暫時停下教我們認一下原生植物。



接著要我們低頭看看步道上有些甚麼東西,這些步道上的貝殼碎片是當初丘馬許印地安人吃剩所丟棄的,考古發現島上共有29處貝塚。

丘馬許印地安人居住的範圍大致從加州聖路易斯.歐畢斯波(San Luis Obispo)到馬利布(Malibu)峽谷之間,包含4個北邊的峽島國家公園的島,現今約有148個村莊被考古學家認定,其中2個在聖塔克魯斯(Santa Cruz)島、8個在聖塔羅莎(Santa Rosa)島以及2個在聖米格爾(San Miguel)島。安那卡帕島因為缺乏水源,丘馬許人應該是季節性的住在這裡。丘馬許人充分利用了沿岸和海洋的資源,發展出一個極為成熟的社會,在聖塔羅莎島近年更發現了一具13000年前(更新世Pleistocene-era)的女性骨骸-阿靈頓溫泉女人(Arlington Springs Woman), 是現今所發現最老的北美骨骸之一,也證明了丘馬許人已經在此地生活了上萬年。
丘馬許印地安人居住範圍示意圖

安那卡帕島是唯一使用印地安語的島,其他島在印地安語分別稱Limuw(Santa Cruz Island),意思為"在海中(in the sea)";Wi'ma(Santa Rosa Island),意思為"紅木漂流木(redwood driftwood)";Tuqan(San Miguel Island)則沒有被翻譯為現代語言。

丘馬許名字的由來是由印地安語Michumash而來,Michumash意思為"貝殼錢幣的製造者",也是大陸丘馬許人用來形容住在島上的丘馬許人的詞。'Achum(shell bead money)是用橄欖殼(Olivella Shell)當原料,用聖塔克魯斯島上的角岩鑿孔所製成的錢幣,島名用此和大陸上的人交換物資。可在下面連結看貝殼錢幣的樣子。
http://www.sunnyvalegarden.com/beyond/oldest-sunnyvale-resident/

丘馬許人由來的傳說
大地之母HutashLimuw島(Santa Cruz Island)用魔法植物(Magic Plant)的種子創造了第一個Chumash人,大地之母的丈夫是被稱做天蛇(Sky Snake)的Alchupo'osh(就是丘馬許人稱銀河的詞),祂的舌頭可以發出閃電,有一天祂發出閃電到陸地弄出火光,做為祂給丘馬許人的禮物,此後,丘馬許人就開始用火取暖和煮飯,也因此繁衍出越來越多的人,Limuw也越來越擁擠,製造出來的噪音讓大地之母感到很煩躁,因此祂決定一部分的人必須搬到大陸去,那時大陸上還沒有人居住。Hustash在聖塔克魯斯島最高的山和卡賓特里拉(Carpinteria)附近的高山Tzchimoos搭了彩虹橋(Wishtoyo),Hustash告訴人們走過彩虹並在世界各地繁衍下一代,有些人安全的走過去,但有些人失足掉落海裡,Hustash很內疚,為了不讓他們溺死,把他們全部變成海豚,也因此丘馬許人認為海豚是他們的手足。還有個傳說是當人們在用火時,天上的白色禿鷹(Condor)很好奇,想要飛近瞧瞧,結果飛得太近翅膀被燒焦,從此以後禿鷹就變成黑色的,只剩下翅膀下方一小部分沒被燒到還是白色的。

丘馬許社會的階級分三層,最高是酋長、薩滿、造船人和工匠;次高是工人、漁夫和獵人;最下等是窮人和被放逐者。造船者所造的船稱Tomol, 是北美最古老的海洋船。大部分的Tomol是由北加州漂流下來的紅木所製,長約2.4到9公尺,可以坐3~10個人不等。製造方法是將一片木板做為底座,3~4片木板至於側邊,再用有韌性的植物如馬利筋(Milkweed)、 木薯(yucca)和 羅布麻(dogbane)將木板綁在一起(也有用鹿的肌腱),用松脂加瀝青混合的膠水Yop填滿空隙處,最後用鯊魚皮打磨,紅土上色,鮑魚殼裝飾。因為有船的出現,讓島上和大陸的人們可以頻繁交易。2001年9月,有一群丘馬許後裔滑著Tomol橫跨聖塔芭芭拉海峽到安那卡帕島,在125年後重現祖先的傳統,將來也會定期舉辦划船跨海的儀式,將古老的技藝傳承下去。

1542年,西班牙人是第一個和丘馬許人接觸的歐洲人,胡安.羅德里格斯.卡布里洛(Juan Rodriguez Cabrillo)對丘馬許人的好客感到印象深刻,但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即使是小感冒,也讓從來不曾在北美出現的病毒,殺死很多丘馬許人。為了將印地安人轉信天主教,也為了保護西班牙領土不被俄羅斯人侵占,1772~1822年的教堂時代(Mission Era),很多丘馬許人被遷移出原本的居住地,加上西班牙人需要人力來開墾教堂周遭,丘馬許傳統的社會結構也被破壞殆盡。加州被墨西哥接管後,教堂被去聖化,失去傳統也失去教堂保護的丘馬許人變得更加貧窮。到美國拿下加州,加州開始掏金熱後,丘馬許人更加被邊緣化。至今,僅存的約5000人丘馬許後代,為了部落傳統的延續而努力。

這個島與世隔絕的獨特生態系在1938年首度被重視,因而成立國家紀念地保護,直到1980年,才和鄰近的五個小島組成峽島國家公園,因為與世隔絕,有人稱這裡是美國版加拉巴哥群島(達爾文演化論描述的島)。
管理員最後在啟發點(Inspiration Point)跟我們說了些島上鳥類的事情,他說這裡很多鵜鶘(送子鳥),當初也受到農藥DDT所害,蛋殼很薄沒法孵化,直到禁用後才逐漸恢復數量,它們也非常怕打擾,因此只要被干擾,就會棄巢棄蛋而去,所以它們現在大都聚集在西安那卡帕島,因為東邊有太多遊客。講完故事之後,管理員就先離開了,留大家自由活動。
管理員生動的說明小海鷗怎麼學飛的

到達這朝思暮想(是有沒有那麼誇張?)的著名景點,在這裡吃午餐拍照,心裡終於感覺確確實實的到了峽島國家公園,那種滿足感和成就感無法用言語形容。
這就是峽島國家公園的著名景點靈感點(Inspiration Point), 在很多明信片或書的封面都可以看到這個景色



這個角度挺像在海上的游龍

離開靈感點(Inspiration Point)後,往和來時路不同的鰭足類點(Pinniped Point)方向走。




鰭足類點(Pinniped Point)

在鰭足類點可以看到底下海岸棲息了很多海獅和海豹,以前毛皮獵人除了獵殺海獺,也會順便獵殺海豹、象鼻海豹和海獅,以獲取它們的皮和油,甚至連海獅的鬚都有人拿來清潔煙斗,直到20世紀初才被禁止,結束了數個世紀的屠殺。

這裡就是科學家培養本地植物的地方

算準時間回到遊客中心區域,再花個幾分鐘快步走到燈塔拍照。
即便1853年發生溫菲爾德史考特(Winfield Scott)船難,但直到1912年這裡才建了一座簡易無人燈塔,一個頂端有乙炔燈的15公尺高金屬塔。最後應人民的強烈要求,希望在聖塔芭芭拉海峽能有個更好幫助航行的燈塔,1932年美國燈塔局才又建了一個三層樓高福瑞奈燈塔。燈塔周遭的輔助建築採用西班牙復興樣式:瓦片屋頂、灰泥牆和拱門。





福瑞奈透鏡

下午3點準時在碼頭等來接我們的船班,等大家都上船後,漸漸的駛離碼頭,船長還帶我們小繞到拱門後方看一看才回程,這一趟峽島國家公園之旅也圓滿的結束了。